十类临床管道护理,不是每个护士都知道(3)

来源:现代临床护理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10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保持引流管通畅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,应经常挤压引流管,一般每隔 1 ~ 2小时挤压 1次。挤压时左手固定近端( 引流管靠近腹壁戳孔的一侧 ) ,防止因牵拉

保持引流管通畅

保持引流管的通畅,应经常挤压引流管,一般每隔 1 ~ 2小时挤压 1次。挤压时左手固定近端( 引流管靠近腹壁戳孔的一侧 ) ,防止因牵拉引起患者疼痛和管道拔出,右手向远端用力牵拉并挤压引流管,反复挤压数次。准确记录每小时引流量、颜色和性状等。

尽量采取半坐卧位

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应尽量采取半坐卧位,这样不但使患者舒适,而且有利于腹腔内渗出液的充分引流和使胸廓活动更为充分。从而尽可能的预防肺部感染、膈下积液和腹腔积液诱发感染。促进肺功能及早恢复。

遵从无菌操作

严格无菌操作:腹腔引流袋一般每日应该更换 1次。更换前应先夹闭引流管,倾倒引流液。更换时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。


首先,应夹闭引流管,将引流袋与引流管分离;


然后,用棉签消毒引流管内、外口,消毒时遵循由内向外的原则;


最后,连接无菌引流袋 ,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。


护士应密切观察腹壁戳孔处有无渗血、渗液、 脓性分泌物以及皮肤红肿等异常情况。

并发症的观察

出血一旦出现引流液量增多、颜色鲜红,应考虑腹腔活动性出血可能。应及时通知医生,加快输液速度。

腹腔感染一旦腹腔引流液由淡红或淡黄的清亮液变为黄褐色或白色、粉红色粘稠液体,患者出现发热,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等情况,应及时留取各腹腔引流管的引流液,作细菌培养及药敏,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。

胸腔闭式引流护理

引流管安装正确

水封瓶的长管必须插入液面下3cm并保持直立位。胸壁的伤口,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严密。水封瓶置于病人胸部插管水平下的60~100水平处,放置妥当,防止被踢倒或是抬高(一般水封瓶两侧有两个挂钩可挂在床架上,亦可用绷带加固)。

保持引流管通畅

取半卧位,有利于气体的引流和呼吸;


鼓励病人咳嗽及做深呼吸运动,促进胸膜腔内气体的排除,有利于肺复张;


防止引流管折叠、扭曲、受压和滑脱,定时挤捏引流管一旦引流管管腔堵塞。(挤压方法为: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,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,使引流液流出)即失去其引流功效,胸膜腔内的空气便无法引流出来,严重时胸腔内空气可进入胸壁软组织而出现皮下气肿,或经纵隔出现头、面部、颈部的皮下气肿;


水封瓶不可倒置、倾斜,不可高于胸部,以免液体或气体逆流胸腔。搬运病人或病人起床活动时,应有双止血钳夹闭引流管(不可用止血钳齿面,以免反复夹导致引流管破损),搬运后应先把引流瓶放置低于胸腔的位置固定妥当,才可松开止血钳;


如水封瓶不慎打破,应先立即夹住引流管,另换1无菌水封瓶,然后开放钳夹。如引流管不慎脱出,应立即用手捏着引流口双侧皮肤,使伤口暂时闭合避免空气进入,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封闭,并通知医生再行插管。切不可将脱出的引流管再插入胸膜腔内,以免造成污染和损伤。

密切观察玻璃管水柱

玻璃管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余额4~6cm,表示引流通畅;


玻璃管水柱随呼吸无波动时,有两种情况:


一是引流管被堵塞,失去引流作用,应及时给予处理,可挤捏引流管或用等渗盐水冲洗,操作时应防止气体进入胸膜腔。


二是肺复张良好,为正常情况,可以拔管。

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

水封瓶在使用前需先倒入无菌生理盐水,并在瓶身上贴1长胶布标明液体面的高度、倒入液体量、日期和开始时间。气胸做胸腔闭式引流一般无血性引流液,若引流量多,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,性质较粘稠,易凝血,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。

预防感染

因穿刺造成胸腔与外界相通,易发生感染,所以预防穿刺部位感染是护理的关键。每日对穿刺点和周围皮肤用碘伏进行数次消毒,并以无菌敷料保护,如敷料潮湿应立即更换,防止感染。每日定时更换一次水封瓶和引流接管,操作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。

拔管指征

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,无漏气,病人无呼吸困难,就可拔出胸腔引流管。拔管后用凡士林纱布覆盖,加压包扎。拔管后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、呼吸困难、气促、以及伤口漏气、渗液、渗血、皮下气肿等,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。

文章来源:《现代临床护理》 网址: http://www.xdlchl.cn/zonghexinwen/2021/1009/396.html



上一篇:眼球震颤护理及预防措施
下一篇:你有在保护你的眼睛吗?眼球震颤表现及护理导

现代临床护理投稿 | 现代临床护理编辑部| 现代临床护理版面费 | 现代临床护理论文发表 | 现代临床护理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现代临床护理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