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类临床管道护理,不是每个护士都知道

来源:现代临床护理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10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一起学习讨论! 气管插管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 及时清理口腔内分泌物,清洁口腔周围皮肤并保持干燥 , 防止固定胶布脱落。 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 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在一起,如果牙垫

一起学习讨论!

气管插管护理

妥善固定导管

及时清理口腔内分泌物,清洁口腔周围皮肤并保持干燥 , 防止固定胶布脱落。

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

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在一起,如果牙垫松动、移位,应及时取下胶布重新固定,防止牙垫移位或滑出,或造成牙齿直接咬压导管,阻碍通气。

气管导管气囊

充气量约 3~5ml , 以气管导管外围不漏气为准, 留置导管时间最长不能超过 72h,留置期间每 2~4小时放气1次 ,每次约 5 ~1 0 min ,放气时用 5 号注射器抽出气囊内气体约3~5ml为宜,定时放气充气 ,避免气囊对气管压迫时问过久造成气管内膜苍白坏死。

保持口腔清洁

置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,每日口腔护理 2次,保持清洁湿润。定时进行气道湿化,防止气道分泌物结痂、干燥。

气管套管的护理

观察切口有无渗血

气管切开后,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。切口少量出血,一般在手术 24 h后减少,切口出血量大时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,切口每日换药 2次,动作轻柔, 严格无菌操作,发现异常及时做细菌培养,固定带随脏随换。

观察分泌物

观察分泌物的颜色、量、性质 ,发现异常报告医生,及时留痰培养,控制感染。

观察异物堵塞现象

观察有无痰痂或异物堵管及发生脱管现象。

充分吸痰

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,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。操作前要熟悉病情,掌握吸痰的时间,根据吸痰指征,适时吸痰,提倡按需吸痰,吸痰前后要吸氧,提高氧浓度至 1 0L/min , 1 ~2 min后调回原浓度。


吸痰前检查负压吸引器是否完好,吸痰时先将吸痰管的尖端放入无菌盐水中吸引少许,以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,并有润滑作用, 然后在无负压的情况下插入气道,当达到一定深度时,开放负压,边提边吸,边旋转边退管。吸痰管进入气道次数不宜超过 3次,吸不净痰液也先退管,吸氧后再吸,以防造成低氧血症,禁止插入同时施加负压,禁止反复提插,避免过于粗暴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跳骤停。

严格遵从无菌操作

避免交叉感染,一人一付手套,一次一根吸痰管,口、气道要分开,吸痰管用无菌镊夹取, 若合用应先气道后口腔,雾化器专人专用,专桶消毒,连接管一人一条,护理盘24h更换一次,金属套管内套管每6小时拔出煮沸15min,冷却后放入。

翻身扣背

是气道护理中一项重要措施,应鼓励病人咳嗽,每2 小时翻身叩背 1 次, 拍背时手呈握杯状,由下向上,由外向脊柱方向震动。拍背的禁忌证有胸部外伤,肋骨骨折、气胸、胸腔出血或引流者。

气道湿化和温化

常规进行气道湿化,每 4小时雾化吸入,也可用湿化液进行气道内直接滴药,每1小时 1 次,在呼气末转吸气时沿气管内壁缓慢匀速滴入。气道温化应达到 3 2~3 5 ℃, 应 < 4 0℃以免造成烫伤。

人工气道的湿化

病床及单位

室内保持清洁、空气新鲜,室温在22℃-24 ℃左右。可采用的地面洒水、空气加湿器等方法使相对湿度保持在70-80%。

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

气道湿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呼吸机上配备的加温和湿化装置;另一种是借助护理人员,应用人工的方法,定时或间断地向气道内滴(注)入生理盐水的方法,此法只能起到气道湿化的作用,吸入气体的加温还得靠呼吸机的加温湿化装置。

保证充足液体入量

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,如果液体入量不足,既使呼吸道进行湿化,呼吸道的水分会因进入到失水的组织而仍然处于失水状态。因此,机械通气时,液体入量必须保持2500-3000ml/d。

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

现代多功能呼吸机上都有电热恒温蒸汽发生器。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是利用将水加温至一定温度后产生蒸汽的原理,使吸入的气体被加温,并利用水蒸气的作用达到使呼吸道湿化的目的。机械通气时,湿化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32-35℃为宜。

气管内直接滴注

即直接向气管内滴(注)入0.45%的盐水,可以采用间断注入或持续滴入两种方法。间断注入,一般每隔15-20min向气道内注入2-3ml。


持续滴注方法为将安装好的输液装置挂在床旁,并连接静脉用头皮针,将头皮针刺入吸氧管内,通过氧气的吹散作用湿化气道;或在气管套管口覆盖两层纱布并固定,将滴注针头别在纱布上,其滴速为每分钟4-6滴。此法适用于脱机的病人。有时为协助控制肺部感染,可在湿化液中加适量抗生素。另外,5%碳酸氢钠液气管内滴入,也可作为预防和控制肺部真菌感染的一项措施。

文章来源:《现代临床护理》 网址: http://www.xdlchl.cn/zonghexinwen/2021/1009/396.html



上一篇:眼球震颤护理及预防措施
下一篇:你有在保护你的眼睛吗?眼球震颤表现及护理导

现代临床护理投稿 | 现代临床护理编辑部| 现代临床护理版面费 | 现代临床护理论文发表 | 现代临床护理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现代临床护理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